产品中心

8000家郑远元修脚帝国闷声发大财

发布时间:2024-07-15 09:30:10  来源:爱游戏ayx

  郑远元修脚店这个品牌在国内已经开了8000多家了,70%以上的顾客都是老年人,去年营收稳稳过百亿人民币。

  作为甲沟炎资深患者,我自己也去过几次郑远元修脚店,但是没有想到小小几十平方的修脚店背后居然有如此庞大的一个修脚帝国。

  作为负重前行的部位,脚上的生意从来都是大生意。相比年轻人大把大把的钱花在鞋子上,老年人除了爱买足力健,更享受修脚。

  除了百亿营收,门店8000多家,员工数多达40000名的郑远元之外,修脚连锁「彭世修脚」,如今门店数高达4000多家,年营收大几十亿,甚至慢慢的开始布局海外市场。

  只不过,和中国上千年的足疗历史相比,独立的修脚行业,其实比许多中国消费者想象的要更年轻,修脚成为一个独立赛道,大概也就是本世纪的事情。

  看文章的同学,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问我怎么办,马上用亮甲」。

  我小学的时候,这段广告语在电视台上高强度播出,假如没有这段广告语,当年我都不会知道灰指甲是个什么东西。

  与此同时,莆田系诊所也正在快速扩张,除了不孕不育和男言之隐,指甲也是莆田系的重要业务。在莆田系的推动下,治疗灰指甲的小广告顺着电线杆和报箱,流入了千家万户。

  且不说这些广告合不合法,客观上,这些宣传都起到了创造需求的作用,很多人开始意识到,灰指甲是一种疾病,而且是一种会传染的疾病。

  2000年,「彭世修脚屋」在郑州开张,并且在2005年注册商标,开启了连锁化运营。

  2005年,郑远元在汉中创办了*家「郑远元专业修脚房」,并在2007年成立连锁化运营的「远元集团」。

  一个好玩的事情是,在00年代,在很多修脚店的广告上,修脚不是普通的按摩休闲,它更像是医院里门诊外科的平替。从去死皮到挖鸡眼,从甲沟炎到灰指甲,修脚行业完全是拿自己当医疗行业来宣传的,进了修脚店,脚上的小毛病就不用去医院挂号了。

  有机构公布过数据,中国平均每两个人里面就有一人患有脚病,其中超过六成都是真菌感染,足癣发病率高达45.2%。而在老年人里面,脚病必然是更严重的。

  要知道,咱们爷爷奶奶这辈人不比咱们,交通工具少,出门主要靠走,有很多人干的就是卖力气,费脚力的活儿。

  当年的鞋子也不如现在的鞋子那么讲究什么透气啊,舒适啊,适应脚型啊,时间久了,脚上多多少少都有点小毛病。

  况且年纪大了以后,人新陈代谢慢,皮肤老化、皮脂腺功能减退,脚上问题就更多了。

  所以,在很多老年人,尤其是00年代的老年人的消费观里面,修脚这事情,本身就多多少少沾那么点医疗属性。

  真要赚钱,还得是卖产品,治疗灰指甲的药水,泡脚的药粉,治疗脚气的药膏,这些才是出利润的地方。

  想想看,当一个修脚师傅抱着你的脚,哼哧哼哧修了半天,突然嘟囔出一句:你这个脚不好搞,得用药。

  这个时候,修脚刀在人家手上,你的脚也在人家手上,真理在谁手上就不言而喻了。

  加上人家刚刚又给你服务了半天,看起来也是个阅足无数的老师傅,于是你选择相信所谓的专业技术人员,花了几百块买了药膏,敷好包好。

  师傅一般还会和你说,这些药膏药粉都是品牌自己研发的,*配方的,自主品牌的,但这么多东西的成分大概率和你在药店里能买到的皮肤药膏没什么区别。

  至于治疗效果,只能说也许有用,但看概率。毕竟脚上的病,大部分都不那么严重,就是很顽固,需要花时间才能治好。况且修脚师傅的技术手法到不到位,用的药到底对不对症,都是重要变量。

  毕竟这一些产品的毛利都在七成左右,从客单价到利润率,都远高于修脚服务了。

  郑远元本人是陕西农村出身,初中辍学下过煤矿,后来出去打工又学过厨师,学过杂技,深知一门手艺对穷人的重要性。

  17岁那年他跟着他大姨夫学习修脚,终于发现天职所在,此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三年学徒出师,四年摆摊沉淀,他在当地逐渐变得小有名气。

  05年,郑远元开了*家店,赶上市场需求爆发,他的生意开始起飞,一连开出好几家门店。

  早期,修脚市场的争夺主要在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市场,为了迅速抢占份额,他率先推出了「泡脚+修脚+按摩=8元」的低价套餐。

  这个套餐显然是绝对没毛利的,但前面我们也说了,修脚店的盈利点在于卖产品,只要能把你吸引到店里,后面考验的就是卖产品的手段高不高明了。

  这个逻辑,就是如今开餐馆必备的低价引流策略。用低价品吸引顾客到店,搭售价格更高,利润结构更好的产品来赚钱。

  8元修脚套餐之于郑远元,就是穷鬼套餐之于麦当劳,3块钱的麻婆豆腐之于外婆家。

  靠着超低价引流套餐,郑远元占住了自己的用户池,实现了比同行都要快的开店速度。很快,门店数达到了三位数。

  修脚连锁和餐饮连锁不一样,餐饮业的超级连锁品牌,在人员招聘上基本上没有技术门槛,来了简单做培训就能上岗。就算厨师岗位很难替代,也能用预制菜简化流程,尽可能降低人员的技术上的含金量,方便门店的复制扩张。

  修脚好歹是在人家的身上动刀子,技术上的含金量不低,风险还不小,AI就算哪天发展到能替代我这样的UP主,可能都没办法替代一个成熟的修脚师傅。

  况且修脚这行,传统就是学徒制,徒弟给师傅打工,哪天学出师了就能自己单干了。这些大连锁修脚店的创始人,哪个不是做修脚学徒起家的?只不过这样一来,人才就流失了。

  郑远元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老家的相亲们。毕竟他自己也是姨夫带出来的,开店以后也都是亲朋好友加入当员工,先进技能传帮带,这是很自然的思路。

  但是当他回老家招揽乡亲们时,却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老乡们却没有办法接受给人修脚的工作,甚至声称「一辈子吃不上饭,也不干修脚」。

  郑远元的老家是贫困县,乡亲们除了务农,就是在小煤窑里打工。比起下矿坑,做修脚师傅显然是更安全,也更有赚头的打工方式。

  贫困县政府肯定有脱贫致富的任务,缺的是产业和岗位。我这里有现成的修脚岗位,缺的是公信力和号召力。

  于是郑远元和县政府合作,开启了「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基地培训+定向就业」的产业扶贫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政府牵头,开办修脚足浴技能培训班,向县内各贫困乡镇下达招生任务,动员村民们来培训班学习技术,经过培训的村民都可以包就业,也就是介绍到郑远元的修脚店。

  创立前八年,郑远元开了450家店。而合作开启之后两年,郑远元就一口气开了将近300家店,开店速度远胜过去。

  更重要的是,在修脚行业里,还有一条「培训-加盟」的升级链路,也就是经过培训,学会了修脚技能,并且有过从业经验的修脚师傅,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成为品牌的加盟商。

  不仅为公司贡献加盟费,也避免了人才流失,对修脚师来说也是一种职业上升的通道。更重要的是,每家门店平均五名修脚师,开一家加盟店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要额外招聘4个修脚师,创造了更多的岗位。

  2016年,郑远元启动了「万店战略」,直接把扩张的油门踩爆了。而在郑远元官网上,此公司的野心是全球50000家门店。

  这背后,仰赖的都是县政府的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为这个行业每年稳定输入数千名劳动者。此外,政府还为贫困户自己开修脚店提供贷款优惠政策。无论是加盟郑远元,还是自创修脚房品牌,都能从县政府获得贷款贴息。

  靠着郑远元的带动作用和政府的支持,县实现了「一人修脚,全家脱贫」,如今全国每3个修脚师傅里,可能就有一个县人。

  一个数据是,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1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中国只用了22年,老龄化进程远远快于其他几个国家,甚至比日本还少用了两年。

  叠加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修脚这门老年人生意,在过去20年里,无疑是吃到了时代红利。

  而澡堂文化才是包罗万象,随便拿出一块都是大产业大赛道。可以修脚,可以足疗,可以按摩,可以搓澡,从宏观看涉及卫生事业,微观视角那就是休闲社交。延伸出去可以做文旅,切分开来可以搞养老。

  更重要的是,澡堂子是个公共场景,家长里短,闲话八卦,都在氤氲的雾气中完成交流,它是最小单位的广场社交,是前现代的微博群聊。

  只不过随着城市化进程,人们住进了楼房,买到了公寓。各家有了独立的卫浴,曾经大街小巷的澡堂子也逐渐落寞。

  当澡堂成为时代的眼泪,那它所承载的社交属性,自然需要某个天选之子来承接。

  如今在大小城镇,当你走进郑远元这样的修脚店,会发现小小五六十平的店面里,六七张沙发一字排开,中间几无空隙。几位大爷坐在相邻的几张沙发上谈笑风生,修脚师傅在他们的脚边辛勤耕耘。

  这些老人花了四五十,在这里待上一个小时,不止是为了修脚服务,更重要的是,这是家门口最适合随便坐坐,和熟人一起打发打发时间,聊天吹水的场所。

  他们在这里交换每个人的退休金的多寡,炫耀子女的孝心,研究菜价的涨跌,分享婚丧嫁娶的八卦,谁住院了,谁抱孙子了,谁家老伴闹矛盾了,谁在广场舞上出风头了,一切的信息都在这里流通。

  修脚店之于老年人,就如同咖啡店之于年轻人。不止是喝个饮料,更是第三空间,约人谈事,闲来唠嗑,修脚店都是*的去处。

  而连锁的修脚店则更像星巴克,修脚师傅水平可能不高,技术是速成的,就像星巴克的豆子是深烘的,咖啡机是自动的,店员是快速培训上岗的。但它是标准的,统一的。

  老年人消费,最怕你弯弯绕。熟悉的,标准的,老年人才花的下去钱,舍得被你宰一刀。

  但修脚店好在比广场舞更私密,比社区大食堂更安静,比小花园更舒适,比菜场里更正式。

  就像以前的友情,是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一起下过乡,老了以后的友情,就是一起泡过澡,一起修过脚,你见过我浑身松弛的肉体,我见过你锈迹斑斑的双脚。彼此知根知底,方能敞开心扉。

  它周期性短,复购率高,单价低不要紧,只要有了社交,用户留存率一定好。修脚会不会上瘾我不知道,但社交是老年人戒不掉的瘾。

  随着年华老去,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在家庭生活里退居二线,老年人的落寞更需要同温层的慰藉。所以老年人极度需要社交,而且老年人的社交极度圈层化。

  有文化的老年人去老年大学,爱文艺的老年人去合唱团歌舞团。有消费力的老阿姨们相约做脸,爱风雅的老叔叔们玩书法国画。

  他们也会爱出风头,也会喜新厌旧,也会想要好看的衣服和体面的造型,也害怕寂寞向往爱情,也有搞钱的想法,也有实现理想的野心。

  同样是社交需求和健康需求,在年轻人那里是咖啡店,是飞盘局和普拉提工作室,在老年人这里就是修脚店,就是广场舞。

  修脚店的成功,不是划定了老年人群,有的放矢的结果,相反,它恰好是满足了一个真实存在的市场需求,而这个需求恰好在老年群体里特别旺盛,于是这门生意被塑造成了适合老年群体的模样。

  说到底,老年人也是人,他们身上有历史的痕迹,有年龄的特征,但也有共通的人性。

  当我们讨论未来银发经济可能的潜力,首先应该谈论的,可能还是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对老年群体需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