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姑苏好 风雅传古今
发布时间:2024-10-16 08:39:43 来源:爱游戏ayx
2023年7月,习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平江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倷阿要来一碗泡泡小馄饨呀!”早晨8点,江苏苏州,居住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姚志俭将孙女送到幼儿园后,便骑着电瓶车,穿过平江路,到北面的娄门农贸市场买菜,点心店老板热情地叫住了这位老主顾。
今早姚志俭没空吃馄饨,急着赶回去和街坊商议事情。此时,晨曦伴着吴侬软语的交谈声和桂花香,在平江路缓缓铺展开来。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边,街坊早已沏好碧螺春,悠悠然提着精致的鸟笼和邻居扯起家长里短;“噫噫噫,呀呀呀!”在平江路店里表演昆曲的年轻演员,面对中张家巷河吊起了嗓子。
“我在平江路住了快30年,见证了这里大大小小的变化。现在街区环境和居住条件越来越好,孩子们也都愿意住在这里,用‘住在画中’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说这话时,姚志俭脸上透着喜悦。
2023年7月,习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苏州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记殷殷嘱托,感恩奋进,努力绘就新时代“姑苏繁华图”。日前,光明日报调研组走进苏州古城的古街古巷,触摸苏州古城的脉络肌理,深入了解其保护修缮、活化利用情况,探寻古城保护的苏州实践。
随着人流走进平江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调研组恰巧遇到要去平江路20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工作站的阮湧三。作为工作站执行主任,阮湧三与他的哥哥——同济大学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一起,从事古城保护数十年。听说调研组前来采访调研苏州古城保护情况,他高兴地当起了向导。
“家在古城”,是含蓄的老苏州人溢于言表的骄傲和自豪。苏州,从春秋时期吴国在此建都距今有2500多年。“平江是苏州的旧名之一。我们所在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依旧保持着宋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至今未变。”阮湧三边走边介绍。
“特别是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更是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现在我们干劲足着呢。”阮湧三停住脚步,激动地说。
沿着平江路,向西转弯穿过寿安桥,来到东西走向的钮家巷。“潘世恩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他曾住在巷子最西端——钮家巷3号,如今这里是省级文保单位。”阮湧三娓娓道来,先前潘世恩故居住着33户居民,私搭乱建、宅院空间凌乱,且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出现部分木结构开裂、油漆剥落、屋顶漏雨等问题。
自苏州启动首批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后,潘世恩故居被列为12个试点项目之一,开始进行整修。拆除后期违章搭建的建筑,沿用原材料、原工艺进行修缮,恢复纱帽厅、鸳鸯厅等,在天井、庭院内部移花植木、叠山理水……故居原有样貌被一一再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敏仙在登台表演。光明日报记者 杨桐彤摄/光明图片
潘世恩故居的保护修缮,仅是苏州古城保护历史建筑与文物古迹的一个范例。像这样的历史建筑,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乃至整个苏州古城数不胜数。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生活着近1.3万居民,保护街区历史风貌就要留住原住民。当地控制着不低于50%的回迁率,80%的房屋功能仍为居住。”阮湧三介绍着原住民在古城保护中的重要性,“在保留居民原生态生活方式的同时,再优化基础设施等生活环境。”
从钮家巷3号出来,调研组迎面碰到家住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东大园街巷的老人黄祖德,“住这里36年,变化翻天覆地”。他向上一指,说道:“前几年抬头看,空中全是架空线,乱得很;现在几乎看不到,因为架空线入地了。”
黄祖德所说的架空线年起开展的架空线整治和入地三年行动,而这仅是古城居民居住环境改善提升的其中一项内容。随着改厕工程、净美街巷行动、污水管网建设等项目的实施,自来水、抽水马桶、网络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全面入户,居民生活越来越便利。“住得美美的!好多年轻人都想来古城租房体验‘苏式生活’。”黄祖德说。
啥是“苏式生活”?瞧!平江路上,董氏义庄前的江南小剧场,两位苏州评弹演员唱功了得,吸引了十几桌游客坐着喝茶听曲。“虽然不能完全听懂意思,但苏州话蛮好听。”“这是徐调代表作《三笑》。”一对年轻人边听边小声交流。
河对岸,三两位穿着汉服的女孩以平江路为背景在照相。“咔嚓!咔嚓!”她们在苏州古城的美好记忆被定格下来。
苏州商会博物馆、苏面坊、邹英姿刺绣艺术馆、滴滴绣咖啡、采芝斋……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的山塘街,古老与现代辉映,传统与时尚融合。
“山塘街东至阊门,西至虎丘;山塘河连着京杭大运河和古城护城河,船只往来方便,使这一带自古成为商贸繁华场所。”姑苏区公共文化中心非遗部工作人员信虹红向调研组介绍起山塘街的历史。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玉涵堂,曾是明代大学士吴一鹏的故居,其中一部分已被打造为姑苏区运河文化展示馆。
展示馆以运河文化为纽带,将散落在运河两岸的“非遗明珠”串珠成链、集中呈现。漫步展厅,调研组感受到:随着非遗传承保护力度加大,虽历经千百年岁月洗礼,这些文化遗产依然焕发出旺盛生命力。
“选择将玉涵堂打造为姑苏区运河文化展示馆,其实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自2002年启动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性修复工程以来,破败不堪的玉涵堂被整修一新。作为姑苏城外最大的古建筑群,是进行商业化还是公益性改造?我们最终选择了侧重公益性的文化展示,现在正通过非遗再现姑苏古今交融的运河文化景象。”信虹红说。
对于如何做好古建活化利用,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姑苏区委书记方文浜向调研组介绍了姑苏区的做法:“坚持‘使用是最好的保护’的工作理念,加快古建老宅的活化利用,不仅政府主导、国资参与,而且还吸引越来越多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加入进来。”
在苏州古城西隅的32号街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时常手拿测量仪器,肩扛摄像机,走进一间间老宅测量、拍摄、记录。
“起初我们特别好奇他们在做什么,后面了解到原来是对老宅进行普查。”今年80岁的32号街坊居民张琴芳告诉调研组。
苏州市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规划保护处的笪博,就是张琴芳口中“他们”的一员。2020年起,姑苏区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对古城54个街坊、14.2平方公里内的房屋、古井、古树、桥梁等每一个“细胞”,进行深度调查,同时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数字孪生古城。笪博也成为一名“古城细胞解剖师”,曾参与32号街坊的普查研究,为古城保护尽一份力。
在充满烟火气的32号街坊,“藏”有一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畅园。步入畅园,到处氤氲着清雅之气。园林占地面积仅有1亩多,但亭、轩、廊、假山等江南古典园林要素一应俱全。
轻轻推开畅园一侧的小门,调研组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施工。展板上写有具体项目名称——畅园有熊酒店项目。
“对畅园保护修缮后,姑苏区按照畅园的位置特点,依托畅园引入社会资本,打造以苏式生活为主题的高端精品园林酒店。”笪博拿出他们描绘的畅园历史格局推测图后介绍,根据“古城细胞解剖工程”的研究成果,畅园有熊酒店项目将分为三期,一期正在装修中。
关于社会资本参与古建老宅活化利用,苏州市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主任朱依东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古城保护凝聚力量、注入活力。同时,我们建立负面清单,定期进行检查,该保护的必须保护好,容不得半点马虎。”
“江南雾中雨呀,轻轻么落银纱……”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大儒巷38号,苏州评弹专场正在上演。
台上演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敏仙。她身着旗袍、怀抱琵琶,在拢捻抹挑间,唱着《江南雾中雨》。
王敏仙今年64岁,演唱评弹已40多年。2015年退休后,她全身心投入公益性演出。“现在了解学习评弹的人越来越多。我经常到社区、学校做讲座,还在演出过程中讲授专业知识,努力将评弹传得更广。”
经历2500多年历史沧桑的苏州古城,孕育出昆曲、古琴、宋锦、缂丝、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苏州端午习俗、碧螺春7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苏州评弹、桃花坞木版年画、苏绣等众多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乔兰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桃花坞木版年画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平江路25号“猫的天空之城”文创商品店,调研组见到了正专心制作年画的乔兰蓉。
她爱上桃花坞木版年画,源于大学期间的一次展览,“当时被年画作品深深吸引,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不久后,乔兰蓉主动报名参加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桃花坞木版年画研修班。“那时有的老师已80多岁,但还在为年画事业坚守,这份情怀和热爱深深影响着我。”乔兰蓉回忆。
为复刻“加官门神”和“进禄门神”,乔兰蓉不停地查阅资料、反复尝试,终于将缺失部分恢复原貌,使早期门神形象得以重现;为让桃花坞木版年画焕发新活力,乔兰蓉不断创新,将木版年画与二十四节气、苏州古城经典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姑苏二十四节气食景图》……
“丁零零……”上课铃响起,紧挨平江路的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每周五下午的社团活动开始了。昆曲、评弹、竹刻、碑拓等非遗主题社团多种多样、各展其能。
“学校位于古城核心区域,浸润在深厚的历史文化之中。学校积极探索‘文脉铸魂’的育人方式,通过‘非遗进校园’‘校园里的博物馆’等活动,在学生心灵深处播下传承的种子。”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副校长翁亦星说。
今年秋季开学典礼,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邀请乔兰蓉等非遗传承人,为学生们讲述非遗故事、传承非遗技艺。“年画制作工艺复杂,构图形式多样,题材内容也很丰富。”第一次体验制作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四年级学生朱隽漪兴奋地说,“我感受到了非遗魅力和苏州的文化底蕴。”
当年,乔兰蓉的老师将桃花坞木版年画技艺传给了她;如今,通过多方努力,乔兰蓉们又将非遗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苏州籍作家范小青如此说道:苏州古城之所以对老人和年轻人同时散发出如此巨大的磁石般的魅力,究其原因,是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人与城相互依赖、增彩,千年古城愈发显现青春活力。
保护好苏州古城,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苏州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始终坚持保护优先、保护第一,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把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特别是新时代以来,苏州自觉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扬“钉钉子”精神,切实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努力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调研组认为,有以下几点经验可供借鉴:
规划引领、体制优化、依法保护,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理念,先后编制五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且一脉相承。同时,完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古城街坊控制性规划、城市设计全覆盖,构建起多层次、多维度的保护规划体系。
出台《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制定《苏州市城市更新技术导则(试行)》等近50部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建立完备法规制度体系。围绕城市更新试点、存量建筑和传统民居活化利用等出台配套细则,用“绣花”功夫推动古城有机更新。2022年成立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协调机制,高效推进各项工作,形成左右衔接、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挖掘历史、传承文化、以人为本,做好保护利用文章。创新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以古城街坊为单位,进行全要素信息采集、分析、研判、甄选,深度挖掘内涵价值。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守住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底线。
全面保护古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层积性和多样性,系统修复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格局和肌理,科学修缮历史建筑及其环境风貌,开展河道、街巷修复维护。多形式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非遗记忆,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小单元、渐进式、微更新”模式推进古城保护,持续开展老宅改厕、老旧小区改造、架空线入地、管网改造、背街水巷整治工程,实现基础设施更新迭代和韧性提升,不断增强文化、教育、医疗等高品质服务供给。
在古城保护中,苏州按照保持古城格局、展现传统风貌、美化环境景观、传承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基本要求,完整保存了街区的建筑形式和空间格局,并形成了使传统生活形态和风俗得以保存和传承的文化空间。古城保护的经验在苏州古镇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中也得到了全面应用,使江南文化在苏州全市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创新。
多条路径、多方参与、多元投入,凝聚合力激发活力。设立“苏州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纪念日”,在全社会树立全面保护、科学保护意识。开展“社情民意联系日”,宣传政策举措、倾听意见建议。举办古城保护专家咨询会,引入专家智库参与决策咨询。组建社区规划师、城市更新社区设计师等专业队伍,发挥古城保护志愿者联盟等社会组织力量,提升保护专业水平。
鼓励支持居民和企业自主参与保护,引导产业特色鲜明、社会经济效益兼具的新业态入驻古城。推出“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打通多形式活化利用路径。成立姑苏·古城保护与发展基金,充分利用市场化基金在资源、资本、人才集聚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开展战略合作。
数字赋能、技术迭代、精细管理,强化科技支撑作用。搭建姑苏CIM+“数字孪生古城”平台,全面汇聚时空基础、资源调查、规划管控、工程建设项目、公共专题、物联感知等共6大类260余子类数据资源,覆盖全区18类共4000余个保护对象。组建数字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建设“一网统管”、综合行政执法、大数据辅助决策三大应用平台,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开展保护更新规划技术标准优化研究,比如,出台一批技术规范,从区域防火等方面破解古城在城市更新中的消防难题。
在保护苏州古城的同时,当地还注重利用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将古城最大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再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反哺古城,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邓海云、苏雁、王昊魁、杨桐彤,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院长夏健)
- 上一篇: 二手房个人所得税
- 下一篇: 百店同开 白出鞘|东鹏整装卫浴2024全国新商新店开业训战营满意举行